商学院课程思政优秀案例(三)
日期:2021-12-04 16:54:12  发布人:商学院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重要举措,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目标和重点内容,是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旨在使德育与智育相统一,推动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商学院本学期开展课程思政优秀案例评选活动,将课程思政融入学院“一师一优课“的建设,选出的优秀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将分为三批进行全院分享。

 

优秀案例1


教师:陈利晓

所授课程:宏观经济学   

所讲知识点:国民生产总值(GDP

 

一、思政育人目标

引导学生关注全球经济发展和我国经济增长情况,培养学生正确认识GDP,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发展路径,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

二、教学实施过程

导入:中国历年GDP数据,绿色GDP数据等。

通过数据回顾中国历年GDP发展,并通过播放GDP预测视频,展示外国数据模型预测中国将于2028年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既强调GDP核算的重要性,又能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鼓励学生奋发向上,为“中国梦”奋斗。

理论:GDP的核算和GDP的局限。

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包括支出法、收入法和增值法。介绍实际GDP和名义GDP的概念,引入绿色GDP的概念。绿色GDP是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中的核心指标,在现在的GDP基础上融入资源和环境的因素。具体而言,绿色GDP是从GDP中扣除由于环境污染、自然资源退化、教育低下、人口数量失控、管理不善等因素引起的经济损失成本。这个指标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

思政切入:思考近几年中国GDP增长的原因,未来几年如果继续保持经济增长。通过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突出中国制度优越性,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经济发展,通过引入GDP的局限和绿色GDP的概念,引导学生客观看待经济增长,不能依靠牺牲环境来片面追求GDP增长,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三、特色与创新

思政特色:将GDP相关知识点涉及的数据和案例融入教学过程。通过宏观经济发展相关案例切入课程思政,引导学生思考我国经济增长的本质,正确认识经济发展,突出中国制度优越性,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思政创新:将宏观经济理论的教学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结合,既强调GDP核算的重要性,又能培养学生道路自信、理论自信,鼓励学生奋发向上,为“中国梦”奋斗。

 

优秀案例2


教师:马丽丽

所授课程:财政学

所讲知识点:财政的概念、财政的职能

 

一、思政育人目标

通过《财政学》课程思政建设,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在课堂教学中,如在财政支出中的国防支出,过对国庆阅兵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对教育支出的学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家国情怀。把价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有机统一起来,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二、教学实施过程

遵循教学内容的特性来进行教学设计。在财政的概念、财政的职能中,要融入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内容,特别是在财政的职能中,结合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历程,分别介绍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增长与发展职能。资源配置职能结合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收入分配职能结合稅收制度改革,特别是个人所得税改革,消费税改革,体现政府职能,如对低收入群体的低保制度。在财政支出中,社会保障支出,要体现国家构建社会保障制度的初心,体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等思路。财政补贴要体现国家政策的变化,如对于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公共企业,国家要求公共企业低价提供产品和服

务,产生的补贴要由国家来补贴。对于政策性亏损也由国家来承担,体现了国家职能的发挥。如在讲解文化支出时,把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悄悄”融进课堂。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把我国国情引入财政学的课堂。如中国税制改革,利改税如何进行的?2016年5月1日全面实行“营改增”,“营改增”的初衷是什么?具体怎么改?效果如何?“营改增” 减税降负表明了我国政府以服务企业、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决心。在环境保护支出中,要了解我国国情,坚守18亿亩耕地的红线。可以给学生推荐观看6级纪录片《红线》,里面详细介绍了耕地、水资源、矿产资源等具体情况,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强调学生要每天关注学习强国,强化教育引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并转化为学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三、特色与创新

课程融入德育元素,服务学习,通过课程互动挖掘课程思政内涵,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反思总结,提升课程思政的实质内化成效。

推进案例教学在“财政学”课程思政中的运用。通过案例教学在“财政学”课程思政中的运用,使学生能够在财政理论与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为指引,立足公共财政学基本理论,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辩证、系统地分析财政现象、研究财政问题,培养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的科学论断,理解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而更具家国情怀、肩负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优秀案例3


教师:任晴

所授课程:国际贸易实务

所讲知识点:国际货物运输之海洋运输

 

一、思政育人目标

1. 通过对中国海洋运输历史以及现在我国海洋运输在国际上的地位的讲解,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以及树立民族自信。

2. 培养学生学习我国航海精神,把不怕困难,坚定方向,勇往直前的海洋精神融入到课堂中,使学生树立艰苦奋斗的信念。

二、教学实施过程

1. 引导学生讨论目前国际货物运输的主要方式,接着讨论哪种运输方式是目前国际货物贸易中最常用、承载量最大?之后告诉学生海运是目前国际货物贸易运载量最大的运输方式,占据全球货物贸易约80%,我国海运量全球第一,2020年中国海运进出口量达34.6亿吨,占全球海运贸易量的30%。--教师展示视频(全球海运量前十名国家)

2. 回顾我国航海历史,我国古代很早就已经有了航海活动,东汉时期的王充《论衡》里提到的“越裳献雉,倭人贡畅”记载了周成王时期西周与日本等地的交流。唐朝时期,我国与世界各国的海商交往达到了全面繁荣的阶段;宋元时期,我国航海事业空前发达,宋朝主要使用的是汉唐时期开辟的航道;明朝时期,航海业发展到了顶点,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现金非洲东岸的索马里和肯尼亚一带。中国古代航海业是推动整个世界发展的重要力量源泉之一。21世纪是海洋世纪,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节,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回顾,并展示相关视频资料。

3. 讲述集装箱的发明及使用,从而突出集装箱的重要性,并向学生展示全球集装箱吞吐量前十的港口,中国占据绝对优势。从而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教室展示视频

三、特色与创新

历史发展与现代发明相结合,将中国海运发展融入到整堂课,潜移默化影响学生;视频较有特色,以柱状图运动+数据的方式展示中国海运的发展,吸引学生。

 

优秀案例4


教师:谢思艳

所授课程:国际贸易实务

所讲知识点:外贸与内贸的区别

 

一、思政育人目标

1.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大国自信,文化自信。提升学生对发展我国外贸事业的信心、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对外贸易交往过程中始终维护好国家利益。

2. 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在对外贸易往来中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能够认同国际文化差异,进而适应文化差异,尊重别国的文化风俗信仰,实现与世界各国顺利开展商务往来与交流。

二、教学实施过程

1.首先引导学生讨论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有哪些不同,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总结出第一个国际贸易的特点:国际贸易是一项具有涉外性质的商业活动;与国内贸易相比,国际贸易不仅仅是一项商业活动,也是一项对外交往活动。那国际贸易不仅要考虑经济利益,还需要配合国家外交活动,体现并贯彻国家外交方针政策。在对外贸易往来中,要始终维护好国家利益,要注重涉外礼仪,做到不卑不亢;尊重对方的文化风俗习惯,对外树立和保持良好的形象。——展示师生讨论的画面,老师总结国际贸易的第一个特点。

2.结合时事政治热点,向学生展示一组图片:阿富汗动荡的政治局势及美国在阿富汗大撤离;非洲几内亚政局有变;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及美国新冠肺炎


疫情情况。通过这几组图片,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国际贸易的其他特点:面临的环境错综复杂,变化多端;国际贸易的风险远比国内贸易大。同时结合这些时事热点让学生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认识到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对一国发展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教师展示相关时事热点的画面或影像资料。

3.尽管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相比,面临的环境和风险都大大增加,但在当今全球化时代,国际贸易的发展不断深入。2020年中国的对外贸易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 32.16万亿元人民币,成为全球外贸第一大国。所以作为新时期的外贸人才,我们不仅要具备专业的业务知识,也要在对外交往中展示贸易大国的风采,不卑不亢,尊重别国的风俗习惯,保持良好的对外交往形象。——教师展示中国最新的对外贸易数据及排名资料,增强学生的大国自信和文化自信。

三、特色与创新

思政特色:立德育人,将爱国教育和职业道德素养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通过课程互动挖掘课程思政内涵,结合国际经贸领域中的时事热点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将国际贸易的特点与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紧密结合,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反思总结,提升课程思政的实质内化成效。

思政创新:将国际贸易的特点教学内容与培养学生树立爱国思想、维护国家利益、树立大国自信、文化自信有效结合起来,推动学生正确认识国际贸易的发展特点以及全球贸易格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专业知识过硬、同时思想政治素养高的国际贸易专业从业人员。

 

优秀案例5


教师:候淑娟

所授课程:国际商务谈判  

所讲知识点:利益分配法则

 

一、思政育人目标

1.培养学生国际商务谈判的能力,在谈判利益的取舍上要立足于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提高学生在实际业务中对国家的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好的维护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

2.扩宽学生的国际视野,要学会在对外贸易交往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个人形象,擦亮中国的名片,尊重不同国家的谈判文化,树立中国文化自信。

二、教学实施过程

1.自身利益与公司集体利益发生冲突该怎么办的问题,结合本章学习内容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析山姆的案例。

2.话题讨论:话题讨论主要围绕在实际生活中的双层利益规则,并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析做出该选择的原因,例如结合学生学情,在大四面临考研和找工作的抉择等问题。

3.视频学习:播放2020年中美高层战略对话的视频,分析谈判过程中的焦点,并从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角度探究谈判的双层利益法则的实现。

三、特色与创新

1.特色:紧跟时事,《国际商务谈判》课程要立足于最新的时事新闻,通过国际之间贸易纠纷的分析,探索在谈判过程中的使用的谈判策略和谈判原则等,研究谈判人员的谈判技巧和谈判目的。

2.创新:将课程内容和国家、企业和个人生活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理解课程内容,并且可以将民族情感渗透在课堂,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优秀案例6


教师:梁利培

所授课程:国际贸易实务

所讲知识点:国际贸易争议的处理--仲裁

 

一、思政育人目标

感悟中国国力的强盛,提升中国在国际仲裁案中的话语权,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从而培养学生诚信、贸易强国、文化自信、中国传统价值观、经商观。

二、教学实施过程

课前发布学习资料,引导学生自学,提出三个问题:“何谓仲裁?有何特点?我公司是否应该出庭?”由此引出“仲裁”是解决争议的一种重要方式。常言道“和气生财”,国际贸易进入新时代,和谐才能真正生财。和气生财、共享共荣才是各国追求的归宿,当进出口贸易因为不可抗力或者交易的一方认为对方未能全部或部分履行合同规定的责任与义务而引起的纠纷时,与其采取强硬的诉讼程序,友善和气地与对方进行协商调解,将双方的争议交付仲裁解决,以义制利控制逐利贪欲,化解矛盾,建立和谐关系,有助于国际贸易健康发展。     

课中通过分析具体案情,巧妙寻找适合的切入点----中国国际话语权地位的上升,例如通过模拟仲裁庭的情景演练,使学生融入仲裁真实情景 精品范文从中感悟在进出口贸易中,针对关键性条款例如“价格、品质条款”,要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尤其要密切关注国际标准化组织或出口国规定的品质标准的各种修改和变动情况,以免引起争议,造成损失,将中国梦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巧妙的融入课程,润物细无声;同时,依托于国际贸易实务本身知识点的固有思政要素,进行挖掘延伸讲解,例如为了避免后续争议,外贸业务员应认真谨慎对待合同中涉及的商品品质条款,强调专业严谨细致的国贸专业业务素养,诚信是买卖双方最重要的品质,只有双方秉承诚信的理念,严格按照合同规定的商品质量条款交付货物,交易才能顺利进行,增加诚信内容的讲解;同时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提升教学效果,做到线上有资源,线下有活动,过程有评估,课后采用多维度评价,教师点评与学生互评相结合,实现以评促学。

三、特色与创新

1.课程思政融入职场假设,创设教学情境

本案例将仲裁板块融入模拟仲裁庭的情境中,教学设计源自职场假设,教师以学生未来职场活动为背景,按照“案件受理、组成仲裁庭、开庭、裁决工作”等流程设定教学任务,使得职场与课堂有效结合,能够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2.课程思政巧妙切入,润物细无声

结合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学情特点,从职业道德、工匠精神、社会责任等方面,将国际贸易理论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潜在的融合起来,巧妙寻找适合的切入点,例如通过模拟仲裁庭的情景演练,使学生融入仲裁真实情景,感悟中国国际话语权地位的上升,强调国际贸易工作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突出强调中国经商之道与中国优良传统美德,打造民族品牌,引爆共鸣的触发点。

3.课程思政结合教学案例,提升文化自信

    本案例的教学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要求,关注课程思政,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大量的教学案例,培养学生诚信为本的精神,同时在案例介绍环节,注重中国知名公司如“华为、阿里巴巴、百度”等公司的介绍,让学生思考中国公司在国际所处的地位,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弘扬中国传统价值观,宣扬民族品牌。

核发: 收藏本页
分享到
相关链接